尽管重要渔场受过度捕捞影响,菲律宾渔业生产在过去十年间仍大幅成长。政府采取一连串计划保护受威胁的海域并减少非法捕捞,同时推广水产养殖,确保未来渔业永续生产。
受到圣婴现象及随而产生的台风影响,菲律宾渔业生产成长在18个月内降低近一半。渔业暨水产资源局(BFAR)近期推动一项计划要求渔民发展海洋养殖或海水箱网养殖以因应。
海上捕捞渔业受到为期两年中西太平洋禁止鲔钓影响,导致鲔钓船渔获大量减少。禁令将实施至2011年底,目的是要恢复鲔鱼资源量。
自2002年以来,由于水产养殖大量生产,渔业生产每年平均成长率维持在7%左右,2009年则滑落至2.6%,去年更是大幅减少。水产养殖依然是成长最蓬勃的领域,而近海捕捞渔业大幅衰退。BFAR发言人表示,目前状况大致良好,养殖产品比捕捞产品受消费者喜爱。
一、发展海洋养殖
圣婴现象造成淡水鱼池干裂、水中盐分增加,产量降低,BFAR要求渔民采取海洋养殖。
为鼓励沿海渔民发展海洋养殖,BFAR与菲律宾土地银行签署正式协议,在全国各地推广沿海海洋养殖园区投资。银行将提供渔民贷款,让渔民有新的、更安全的资金来源,能够参与计划。
BFAR局长萨尔明多(Malcolm Sarmiento)于一项声明中表示,圣婴现象造成耕作农地、湖、池塘干涸,并使得水中盐度增加,影响鱼类成长及产量。与土地银行之合作将可协助小型渔民参与这项计划。从捕捞转换至海水箱网养殖,帮助渔民度过此一艰困时期,同时亦降低生产成本。
BFAR于十年前开始推动海洋养殖园区,当时第一座园区设立在北达浮澳省沙茂岛。去年10座沿海海水养殖园区开幕后,全菲律宾已累积59座,未来还会有更多。
相较于鱼池养殖,海洋养殖对小型渔民来说是低成本的长期选择,因为供给养殖的水会随着洋流更换。鱼池养殖得藉由泵、水槽来更换水,但海洋养殖却不需要。此外,海水箱网养殖让鱼类能够终年生长在盐度及温度相对稳定之状况下。萨尔明多表示,这就意味着较低的生产成本,即使油电费用增加,仍能提供消费者较低廉的鱼价。
二、推广海草生产
为了增加沿海渔村生产量及收入,BFAR亦推广海草生产,瞄准家庭及外销市场。菲律宾居全球第三大海草生产国,仅次于中国大陆及印度尼西亚,年产量150万公吨,总值约1亿3,700万美元。过去七年来菲律宾是全球卡拉胶(carageenan,红藻的萃取物)最大供应国。
受到国际有机食品市场快速扩张驱使,全球海草需求逐渐增加。菲律宾海草最大市场是美国,再来是欧洲、澳洲及日本。BFAR亦和菲律宾土地银行合作拟订海草生产方案,提供沿海渔民贷款。农业部农业信用政策委员会也表示支持。其它政府支持包括吴郭鱼生产计划、淡水养殖计划及锯缘青蟹生产计划,均提供贷款给低收入沿海渔民及渔村。
三、菲律宾是全球第八大渔业国
菲律宾是全球最大群岛之一,由将近7,100个岛屿组成。领海面积约220万平方公里,其中266,000平方公里为近海水域、190万平方公里为大洋水域。
菲律宾是全球第八大渔业国,总海岸线长约36,290公里。过去十年,包括沿岸自治渔业、商业外海渔业及水产养殖,为整体农林渔业中主要成长动能,占农业生产约24%。
2009年菲律宾渔产量估计约512万公吨,2010年增加2.6%来到497公吨,与2003年的362万公吨相较,产量成长了41.5%。以价格来看,菲律宾渔产每年约值2,220亿披索,相较于2003年的1,200亿披索显着增加83%。
根据BFAR数据显示,水产养殖产量在这十年内高度成长,2003至2008年增加48.5%,达到241万公吨。沿岸自治渔业同期间上升26.8%,于2008年达到133万公吨,商业外海渔业则成长24.7%,产值为123万公吨。
民答那峨回教自治区位于菲律宾南部,是菲律宾最大的渔业生产区。海草为主要产品,2008年总产量达到853,000公吨,占菲律宾总产量之17%。
以价格来看,水产养殖渔业是最大宗渔业生产,2008年产值为817亿披索,占菲律宾渔业总产值之37.8%。产值第二大为自治渔业,2008年产值为710亿,其中沿海渔获为640亿披索(90%)、内陆野生渔获为70亿披索(10%)。商业外海渔业2008年产值为632亿披索,占渔业总产值之29.3%。
四、丰富的海洋生态系统
菲律宾拥有2,300种鱼类、上百种海草及上千种海洋无脊椎生物,是全世界海洋及沿岸生态系统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竹筴鱼(round scad)、沙丁鱼和鲔鱼是商业及沿岸自治渔业之主要渔获。海草、虱目鱼和吴郭鱼为水产养殖主要品项。
根据BFAR数据显示,菲律宾2008年生产160万公吨海草,占水产养殖总产量240万公吨之69%。虱目鱼产量约351,000公吨占14.6%,吴郭鱼产量257,000公吨占10.7%产量。2008年自治渔业总产量为115万公吨,而十项主要鱼种就占了49%,其余51%为其它近海捕捞鱼种。
竹筴鱼是近海捕捞主要鱼种,2008年渔获量约82,000公吨,占菲律宾沿岸自治渔业总渔获量之7.1%。其次是印度沙丁鱼(Indian sardine)占自治渔获之6%,扁花鲣(frigate tuna)为68,000公吨(5.9%),fimbriated 沙丁鱼为61,500公吨(5.3%),大眼竹筴鱼为58,600公吨(5.1%)。
竹筴鱼亦是商业船最大渔获,2008年渔获量为212,000公吨,占商业捕捞120万公吨之17.3%;其次是正鲣,渔获量为181,500公吨(14.8%);位居第三的是印度沙丁鱼,渔获量为167,000公吨(13.6%)。
渔业成长是菲律宾重要发展,菲律宾拥有大量鱼类消费人口。渔业是沿海小区主要收入来源,超过150万菲律宾人受雇于渔业,鱼货加工等相关产业更是遍及全国。
菲律宾全国1,541个自治城市中,有832个(54%)城市位于沿海区域。25个主要城市位于海岸,包括首都马尼拉,全国62%人口居住在沿海地区。BFAR指出,超过130万或超过87%渔民受雇于沿海自治渔业。
大多数沿海小区涉及渔业活动,全国有超过8,500个官方指定之地方卸鱼点。大多数自治渔获以干燥、烟熏、盐腌及其它传统方式加工处理。
商业渔获很典型地在较大的商业渔港卸货,主要渔获为沙丁鱼、鲔鱼等,经过加工处理后,以罐头或冷冻包装供应给国内销售或出口。
五、鱼肉为主食之一
鱼肉含有重要肉类蛋白质,和米一样是主食。政府数据显示,25年来菲律宾人口成长将近50%,目前人口估计约9,400万。
最近的一次2003年国家状况普查结果,菲律宾每人每天食用肉制品185克,其中104克是鱼制品;与1987年比较,当时每人每天食用肉制品157克、鱼制品111克。
除了鱼制品食用量大之外,菲律宾亦以渔业出口著名。渔业出口贸易对于许多沿海地区之就业及收入非常重要。
2008年,菲律宾鱼制品出口值达到6.78亿美元;进口值为1.95亿美元,其中一部分用在加工再出口,当年净出口盈余为5.73亿美元。
美国是菲律宾渔业出口最大国,占25%;日本占13%、德国占10%,这三国是菲律宾渔业主要出口市场。
进口鱼货则有17%来自印度尼西亚,中国15%、巴布亚纽几内亚14%及台湾12%。进口渔业当中,冷藏及冷冻鱼占48%,大部分是装罐用鲔鱼。
以重量来看,2008年渔业出口成长了19%达到205,000公吨,其中鲔鱼、海草、虾为主要出口项目,占了总出口量之68%(14万公吨)。2008年海产出口值为5.69亿美元,相当于渔业出口总值7.7亿美元之74%。
然而,自从受到中西太平洋鲔钓禁制影响后,菲律宾渔业出口下降。2008年出口第一的品项是鲔鱼,出口量106,000公吨,包括新鲜、冷藏、冷冻、烟熏、干燥及罐装鲔鱼,出口价值达到3.78亿美元。罐装鲔鱼是主要出口项目。BFAR数据显示,2008年鲔鱼出口量上升41%,出口值成长73%。鲔鱼制品主要市场为美国、德国及日本。
每年1-6月是菲律宾经济海域鲔钓季节,捕获的鲔鱼以黄鳍鲔为主,卸岸后送到民答那峨达沃鱼市场进行分级,生鱼片等级的鲔鱼另行出口到日本,其它等级则主要作为罐头使用。
菲律宾渔船亦在印度尼西亚、巴布亚纽几内亚海域捕钓鲔鱼,在禁制令实施以前,亦曾在中西太平洋活动。BFAR施行渔获可追踪方案,合格的鱼类出口商可因此符合欧盟及其它主要进口市场之鱼类进口规范。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海洋综合
KY.COM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