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圈就回来了。
一到基地,俞海潮就开始查看暂养在海里的青蟹。这些笼子是俞海潮3个月前放到海里的,一个笼子可以装24只青蟹,每只青蟹都有一个独立的房间。
俞海潮把笼子里的一些青蟹都扔到了海里,这让记者很好奇。
记者 刘青青:为什么把这些螃蟹往下扔啊?
俞海潮:这个死掉了,可能有各种原因吧,我们暂养这个死亡率肯定有的。估计呢死亡率要达到30%左右。
存活下来的青蟹,在冬季的市场上能卖很高的价。
![]() |
俞海潮:我是11月初收的,那个收的价格呢,我们是65到70一斤。
记者 刘青青:现在能卖多少钱一斤?
俞海潮:现在是160~180。
俞海潮手里的这一只青蟹现在可以卖到200元左右。
俞海潮:都是膏蟹很肥的,像这么大最少有一斤。
现在,俞海潮靠着在海上暂养青蟹,年销售额达500多万元,他也成了当地青蟹产业的带头人。
可很少有人知道,4年前,很多认识俞海潮的人都劝俞海潮别再做生意了。
亲戚 王二青:你不是做这些事的材料,你干脆放弃算了。
二哥 俞圣好:劝他不要养了,你还是买辆车子出去搞运输,都是想(劝他)走这条路的。
![]() |
很多次,俞海潮干啥啥不成,4年前孩子上幼儿园时,他连学费都拿不出来。
俞海潮妻子 许彩娇:小孩子没钱,都是我自己在外面,一下子打工(赚钱)给他。
俞海潮:当时心里真的有一种,也说不出话了,这种心情很难表达了。
而到了2009年,俞海潮却抓住了一个机会,一年就翻了身。他到底抓到了一个什么样机会?他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这个小村庄就是俞海潮的老家。1998年,俞海潮高中毕业后,正逢当地很多房地产工程开始建设,俞海潮的家人凑钱给他买了一辆工程车,给工地搞运输,一年能赚10多万元。到2003年,买工程车搞运输的越来越多,钱不好赚了,俞海潮卖掉工程车开始寻找项目,想自己单干。
俞海潮:做工程车的时候我一天300~400元也能赚得到,把车卖了如果再去打工的话,赚个50~60元一天,那个心理肯定不平衡的是不是。
而就在这个时候,当地正在兴起种植这种翠冠梨的热潮,俞海潮感觉赚钱的机会来了。
俞海潮:当地有个(人)种了2亩地,我们当地都报道了,报纸什么都报道过,2亩地都能卖15,6万元,那个产值,效益呢真的不错。
2003年的时候,一斤翠冠梨卖到了6元多,种植一亩,一年就能卖7万多元。俞海潮立即召集了兄弟姐妹,说服大家借钱给他,包地种翠冠梨。
二哥 俞圣好:他当时雄心百倍,说这个东西怎么好,怎么好。当时我们兄弟姐妹都支持了他。
俞海潮:当时心里的预期呢,就是经过3年以后,市场上价格哪怕是降掉一半,也要达到2、3元一斤,对市场上种梨的话呢,收入呢应该说还是比较可观的。
![]() |
2003年3月,俞海潮拿出干工程攒的40多万元,加上跟家人借的10万多元。共投资50多万元,在离家10公里远的这个地方包下了170多亩地种翠冠梨。信心满满的俞海潮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发财梦,将变成一场噩梦。
经过4年的精心呵护,终于到了翠冠梨的盛果期。2007年7月,俞海潮的梨园总共产了20多万斤翠冠梨。然而这个时候,因为种植的人越来越多,翠冠梨的市场价格已经从2003年的6元多钱一斤降到了5毛钱左右一斤。
俞海潮:没有想到就是那个市场,一下子价格呢能跌的这么厉害……
尽管价格降得很低,俞海潮也不得不尽快卖掉翠冠梨,因为要不几天,翠冠梨就会烂掉。兄弟姐妹都帮着俞海潮到当地的大街小巷卖梨,也只卖掉了一多半的梨,剩下的9万多斤烂在地里。
许彩娇:我出去我么晒得嘿嘿的,梨卖得又便宜,反正就像要饭的一样。
种了4年翠冠梨,俞海潮赔光了50多万元,可他却没有失去信心。
![]() |
俞海潮:感觉自己能够总有一天会成功的,像所以对自己的信心呢还是有的。
尽管有信心,但翠冠梨的价格却一直没有涨起来。俞海潮又将怎么办呢?
2008年3月的一天,俞海潮听一个福建的亲戚讲养鲍鱼很赚钱。他来了兴致,立即跑去福建的亲戚家看看情况。
俞海潮:当时听了以后呢,就想到那边考察一下,先看看。
看过后,俞海潮很兴奋。从福建回到家乡三门县后,他立即把170多亩梨园转包给了别人。准备养鲍鱼。
俞海潮:他们家家户户都养鲍鱼,那个效益都不错,所以当时,另一个呢。我对这个果园也没有信心了,如果你再管下去,不改行的话,还得继续亏钱。
更让他兴奋的是,他还发现家乡的近海养殖当时还是一片空白,当地政府为了鼓励更多人在近海海域搞养殖,海域使用金定的非常低。
俞海潮:海域使用金,他们(福建)那边贵的时候,可能将近要3000多元一亩,像我们这边基本上就是20~30元一亩,价格相差100倍。
2008年7月,俞海潮找亲戚借了50多万元,在三门湾租了100多亩海域,并请了技术员,开始养殖鲍鱼。第一个月鲍鱼长势良好。
俞海潮:当时呢我就心里面很高兴,跟福建那个对比,包括成活率,生长速度都明显的要比那边长的好,存活率要高。
有市场,有技术,海域使用金又这么低,俞海潮觉得发财机会真的来了。然而,等待他的依然是一场噩梦!
鲍鱼养殖一个月后的2008年8月,他的鲍鱼赶上了当地海里一种野生牡蛎的排卵期,5天时间,养殖的鲍鱼就全部死亡了。
俞海潮:那个(牡蛎)卵一排除来马上吸附到我那个鲍鱼的壳上,结果把鲍鱼排泄孔都堵塞掉了,造成鲍鱼大量死亡。
俞海潮眼睁睁看着自己的鲍鱼在5天内全部死亡,一点办法都没有。
俞海潮:养鲍鱼的钱呢,全部都是亲戚朋友那里借来的,结果呢,几天的时间呢就把我的希望全部破灭,当时真是想哭都哭不出来了。
![]() |
仅仅过了不到3个月,2008年11月,俞海潮又听朋友说暂养海参赚钱很快,他又借了60多万元,从大连买进了5000多斤海参,打算育肥4个月后再卖。
俞海潮:我想想,还是不死心,因为像我福建那边浅海养殖,家家户户都能赚钱,为什么我们三门湾浅海,这么好的资源都是空着的。
4个月后,俞海潮买的5000多斤海参变成了8000多斤,可想不到的是,市场行情发生了变化,125元一斤买的海参只卖到80一斤。忙活了4个多月没赚到一分钱。此时俞海潮创业6年欠下60多万元外债,一向支持他创业的家人也劝他别干了。
二嫂 王月菜:不是做生意的料,做什么赔什么,对大家也没法(交代),特别是他老婆,我知道她真的有时,她也很辛苦的。
二哥 俞圣好:家里烦也烦死了,反正也没有办法了,他这个他定了的事情跟他说怎么也不回头。
虽然屡次失败,但俞海潮却有自己的想法。
俞海潮:打工的话,这样子呢我就是自己家温饱解决以后,我欠的债我这辈子肯定还不掉了。所以我就想,肯定要想怎么样创业的路,把我这辈子亏钱还上。
![]() |
屡战屡败的俞海潮将如何翻身呢?
一年后的2009年,虽屡战屡败但却不甘心的俞海潮,又看上了一个当地的传统项目,并从很多人都知道能赚钱却又不敢做的生意中赚了钱,一年就翻了身。
俞海潮的家乡三门县养殖青蟹已有200多年历史,被誉为中国青蟹之乡,年产青蟹1万多吨。在这个家家户户都熟悉青蟹的县城里,有个人尽皆知的赚钱门路。
记者走进几家卖青蟹的商户了解情况。
商户 马友菊:都拿掉了。
记者 刘青青:看看。
商户 马友菊:这个是公的,这个是母的。
记者 刘青青:每年冬天(青蟹的价格)都会长很多么?
商户 马友菊:到过年春节都涨很多,今年涨的还少一点,因为什么,送礼不能送了,单位什么都不能送了。所以价格还不高。
这里很多人都知道,冬季青蟹价格是夏季的三倍。可近几年做青蟹越冬生意的人却越来越少了。
商户 丁卫金: 有的,前几年都还有的(越冬的)今年没有人越冬了,很少人越了,养下去都是亏的几十万,人家受的了,不想去越冬了。
记者 刘青青:亏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商户 丁卫金:就是养下去要死。100斤螃蟹养下去抓不到50斤,不是一样要亏钱。
谁都知道越冬暂养三门青蟹可以赚到很高的利润,可很多人都不敢做。主要原因是近些年当地冬季温度降低,青蟹越冬存活率也跟着降低了。
三门县水产技术推广站 技术员 范勋建:天气一下子突然变化,它温度一下下降,你大棚里面也不一定能控制住,有时候就算你进行加温这种措施也不一定能加上去,那这个螃蟹的死亡率就非常,可能达到7、 8成。
俞海潮想出了一个别人没想到的办法。这个办法让他一年就打了翻身仗,却也让他差点丧命。
![]() |
俞海潮:那个海水的温度变化不大,特别是冬季的时候,相对比较稳定,特别是冷空气如果养殖塘如果冷空气一来,他一下就降下来了。
养殖塘里温度变化快,青蟹受不了,俞海潮就尝试着把青蟹放笼子里挂到海上的筏子上暂养。然而,三门青蟹有个特点,就是一旦放到狭小的空间内就会互相残杀,为此,俞海潮设计出了这样一种特殊的笼子。
俞海潮:青蟹呢,他们有自相残杀的习性,如果放2只呢,另外一只要把它吃掉,或者2只都要死掉。必须要一只一只(分开养)避免让他们残杀,互相残杀。
2009年11月份,俞海潮以60元一斤的价格,收购了300多斤青蟹放到海上暂养。3个月后,7成以上的青蟹成功越冬,卖到了200多元一斤。俞海潮觉得自己这次真的要发财了。
俞海潮:几百斤一下子就被人家抢走了,这个我感觉还不错,这个还有利润可赚。我就想了这个市场也不用愁,接下来是不是做多,把它做大一点。
2010年11月,俞海潮抵押了自己的房子,贷了100多万元,暂养了一万多斤青蟹越冬。当时海水温度低于12摄氏度,青蟹直接进入冬眠不需要喂食,只要看着不被人偷走就行。为了这批青蟹,俞海潮日夜守在海上。
![]() |
2011年1月的一天,意外却发生了,俞海潮不小心掉到了海里,差点丧命。
俞海潮:那个浪比较大,当时不小心掉海里去了,天气也比较冷。
寒冬腊月,俞海潮穿着厚衣服掉海里,自己根本爬不上木筏,在海水里泡了1个多小时,才被附近的渔民看到把他救了上来。家人怕他再出事都劝他别干了。
妻子许彩娇:你再掉到海里面,如果万一上不来怎么办,我说家里上有老,下有小我说。我说我担心也担心死了。
可俞海潮休养了两天又回到了海上。
俞海潮:当时我就想了,到现在为止还没赚到一分钱,还都是往里添钱,贷款,亲戚朋友都是借来的。所以心里面也不是滋味。
2011年2月,俞海潮暂养三门青蟹成功,销售额接近300万元,一年就翻了身。
然而,到了第二年,当俞海潮准备继续找养殖户收青蟹暂养时,却发现青蟹不好收了,原先养殖青蟹的很多养殖户,都不愿意养了。
这又是怎么回事?刚找到赚钱门路的俞海潮又将何去何从呢?
养殖户不愿意再养殖青蟹,是因为饲料涨价、用工也贵了。俞海潮进一步调查发现,还有一个难题困惑着养殖户,养殖的青蟹肥瘦不均匀,几乎一半都是瘦的。肥的和瘦的青蟹价格却相差很大。
养殖户 杨加大:这个价格差的多呢,假如不肥的10多元一斤,20元一斤,那个养肥了就70、80元,100元一斤,那个价格根本不一样。
瘦的青蟹不仅价格低,而且还不好卖。
俞海潮向记者展示了一个简单的办法来判断青蟹的肥瘦。
迎着光线观看蟹壳,瘦青蟹的肉没有长满壳,四周透亮。而像这样4周不透亮的就是蟹肉充满了壳的肥青蟹。
![]() |
那么,养殖户为什么不把抓上来的瘦青蟹再扔到塘里继续养肥,却宁可赔钱卖掉呢?
养殖户 杨加大:扔下去麻烦,你比如说今天扔下去,明天那个笼子放下去,它又钻到笼子里面,拿上拿下的话容易死掉。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俞海潮有了一个想法,他想让养殖户用自己在海上暂养青蟹的笼子专门给瘦的青蟹育肥。
俞海潮:养殖喂料的时候呢,这笼子根本不需要提上来的。平时呢,我们就是这个是开关,中间如果喂料的时候把那个饵料棒拿上来就可以了。
2012年6月,为了推广笼子,俞海潮找到当地的养殖户大户杨加大,先免费让他使用。
俞海潮:在当地应该说他的养殖面积比较大,时间也比较长了,也有很多经验,所以如果通过他使用我这个笼子以后,对那一带的养殖户我觉得更有说服力。
![]() |
杨加大把自己瘦的青蟹放到俞海潮送的笼子里育肥,10几天时间,瘦的青蟹就可以变成肥的青蟹。
杨加大: 养了10几天就肥了,肯定很高兴,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收入。
通过杨加大等养殖青蟹大户的推广,俞海潮的蟹笼一年时间就卖出了4000多套,每套150元。俞海潮卖出这么多笼子却并不担心别人抢他青蟹越冬的买卖。
俞海潮:我们三门青蟹一年销售都是几个亿,销售产值。特别是到了冬季以后,市场上正宗的三门青蟹就很少很少,就怕你没这个量,不愁卖不出去,因为这个在全国来说对我们三门青蟹的需求相当大。
现在,俞海潮通过暂养青蟹和卖青蟹笼年销售额达到500多万元,带动了当地100多农户共同致富。下一步,他打算跟同行合作,在冬季扩大三门青蟹的暂养规模。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水产致富
KY.COM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