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湖北技术推广网:湖北蕲春县赤东镇是该县的渔业大镇,全镇养殖水面3万余亩,其中10亩以上的渔农有356户2.1万亩,贫困农户有264户共1.7万余亩。为搞活鱼产品流通,提高渔业市场竞争力,增强渔农应对市场和自然风险的能力,切实增加渔农收入,该镇扶贫办和镇水产站按照“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成功组建了上联政府、下联农户、外联市场、内联基地的“蕲春县赤东镇渔业协会”。协会在收集市场信息,指导渔农安排养殖品种和数量、组织收购,提供种苗、技术、销售等方面为渔农提供一系列服务,有效提高了渔农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渔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了渔农的收入。
一、积极引导,规范管理,发挥协会桥梁纽带作用
一是坚持三个原则,发展渔业协会。即坚持农民入会自愿、退会自由、逐步发展的原则,按照“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责权平等、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要求,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路子;坚持以服务为宗旨的原则,对内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等多种形式的服务,对外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积极开展力所能及的经营业务,参与市场竞争;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推动相结合的原则,做好引导、推动、协调和扶持工作。协会现有顾问七人,名誉会长1人,会长1人,副会长9人,秘书长1人,理事20人,会员59个,共有养殖水面11428亩。所有会员各自从事着水产养殖、销售、经营渔需品和渔药、鱼肥、鱼料等工作。二是建章立制,规范协会管理。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协会建立了规范的章程,对会员进行约束;完善了内部管理制度和运行管理机制;依法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定期召开座谈会和发布市场行情;按照协会内部运行管理机制建立利益财产分配和积累制度。
二、组织培训,传授技术,发挥协会技术阵地作用
一是组织技术培训。渔业协会于今年4月19日、4月29日、6月5日、6月6日分四次在镇政府礼堂、野塘咀村等处组织培训,参训人次达750人。从华中农业大学、县水产局等单位请来教授、专家、水产工程师对渔农面对面地讲述“科学养鱼”、“测水养鱼”、“鱼病防治”、“环保养殖”等技术,使渔农懂得了“防重于治”,由过去的以治为主变为现在以防为主。二是为渔农直接发放和送达水产养殖技术资料。协会印发技术资料4期,共1386份,把水产技术中心的4期渔业生产技术资料送到渔农手中,而且还搜集了一些实用的渔业技术资料,如“武汉科洋,北京渔经”等资料180余份技术书送到渔农手中,使渔农更详细地了解并熟练地掌握养鱼技术。对一些应该注意的问题做到反复强调,确保人人皆知。如再三告诫渔农对国家禁用的32种渔药坚决不用,保证环保、绿色养殖,让人们吃放心鱼。
三、拓展渠道,搞活流通,帮助渔农节支增收
一是组织渔农联合进购鱼料、鱼肥、渔药。为渔业生产降低成本、节约开支,直接提高效益,如在张高村组织了18个贫困渔农,直接到武汉天成生物有限公司购进生物肥30余吨,节约成本一万二千余元。组织徐亮村、五架门渔场等贫困渔农到龙感湖伟望饲料公司直接签约进购渔料200吨,节约成本四万多元。二是组织渔业销售专班,以销促产,推动渔业的发展。针对以往市场波动,鱼价偏低、销售难、多数渔农亏损的情况,协会把销售作为“难关”来攻,特成立了销售专班,协会一方面在十大垅新建一个囤放鲜鱼的池塘、网箱基地,将一些零星的、小批量的贫困渔农的鱼进行收购、集中起来,进行外销,便利渔农;另一方面将本镇内和外地的十个销售鱼产品的大户组织起来,进行外销。如杨潭、三渡、邓园等村渔农已在浙江、江西等处签订销售成鱼、鱼料合同7份,数量达110万斤,其中邓园村贫困渔农卢小宝已销往浙江火片鱼种600万尾。目前在协会的努力和组织下,全镇600多户渔农大力发展渔业养殖,鱼猪模式、鱼鸭模式、鱼虾混养、鳜鱼单养、80:20新技术等养殖模式蓬勃发展,有效地推进了全镇的渔业产业发展。
南方渔网编辑:陈如燕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养殖法规
KY.COM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