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烟台晚报:新鲜小蛸出锅缩水还不是味
一斤韭菜裹了一两草绳半两沙
谁能整天为这些事找工商?
消费者说他们早已习以为常了
家家户户现在都忙着购置年货。这几天,记者的“文明”热线收到的反馈信息也集中到了年货上。“现在买东西都要火眼金睛,否则就被人涮了。”读者张女士说,当然她说得有点夸张,但也反映出市民们购物时诚惶诚恐的心态。
家住南郊的张女士前天就上了一次当,逛早市时她看到一辆三轮车载着一大箱小蛸,卖货的中年男子看起来老实巴交,而这些小蛸个个饱满、新鲜。“卖货的说是刚从船上拉回来的,10块钱3斤,我一听就心动了,这价儿比买蔬菜还便宜,便马上称了5块钱的。”为了尝个新鲜,张女士回家马上烧了开水,准备烫一下拌着蒜泥吃,但出了锅的小蛸却变了样———个头缩水了一号,吃起来和“面”一样。
小刘到幸福水果批发市场批发了两箱西瓜,品种是黑美人,1斤1.2元,5个100元(连箱子也算西瓜的重量),摊位老板说尽管吃没问题,就这几个西瓜还能骗你吗?于是小刘喜滋滋地将其中两个西瓜送给了父母,让老人尝个鲜,没想到一刀切开,里面的瓜瓤全烂了,一口没吃直接进了垃圾箱。
昨日,王老到文化路市场买了一把韭菜,韭菜倒是很新鲜,但韭菜根部全是泥沙,中部还捆着个由五六根湿草绳捻成的“腰带”。“应该把草绳的重量扣去。”王老提议,摊主连忙摇头:“带草绳卖给你1斤4.5元,否则要1斤5元钱。”王老回到家,单独拿小秤一称,1斤多的韭菜,草绳和泥沙就重1.5两。“买菜的时候经常会遇到缺斤短两的情况,我们对此都习以为常,谁还能整天为这毛儿八分找工商啊。”
【记者点评】
从“大头娃娃”到“红心鸭蛋”再到“致癌多宝鱼”,假冒伪劣、价格欺诈等诸多事件一次次在考验消费者的承受极限。还记得2004年本报与烟台市工商局芝罘分局的联合行动中,150台黑心秤被铲车销毁,但那些黑心秤绝不是全部,我们与黑心秤的战斗一天都没有停止过。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诚信就是竞争力。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市场的诚信回归正在成为一种必然,消费者最终认可的一定是讲诚信的商家。所以不管你是小商贩还是大商家,要想做得长久做得兴隆,先从文明、诚信做起吧。
南方渔网编辑:黄倩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加工贸易
KY.COM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