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弗吉尼亚州南部蓝岭山(Blue Ridge Mountain)的山脚下,一片面积16英亩(97亩)的土地上,兴办着一家名为“Blue Ridge Aquaculture”的罗非鱼“养殖工厂”。如下图所示,这家工厂的车间面积共计10万平方尺(1.1万平方米),共42口养殖池,始建于1993年,至今已有25年的历史。
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这家工厂化养殖场自成立到现在一直在盈利!在进口罗非鱼片疯狂畅销的美国,在苛刻的环境保护条件约束下,这家公司坚持了25年“工厂化养殖”技术,击败中国竞争产品,实现长期盈利。这个成功的案例绝对在堪称“工厂化”水产养殖领域之经典。
相比年产量上万吨的三文鱼企业,Blue Ridge Aquaculture并不是一家大型的水产公司,其每年产出罗非鱼2,000吨,换而言之,每天的产量1-2万磅(1-2万斤)。经历了25年的沉淀和积累,Blue Ridge的产量基本稳定,当同行竞争对手相继被市场淘汰,Blue Ridge当之无愧成为了美国最大的罗非鱼养殖企业。
Blue Ridge Aquaculture创始人兼CEO Bill Martin
创业之初,Blue Ridge创始人兼CEO Bill Martin便大胆决定尝试“循环养殖系统(RAS)”技术。要知道,25年前这套先进的技术并不是平常养殖户可以轻易掌控的。首先,硬件设备的投资就占了大笔的开支;其次,管理员还必须熟悉系统运作流程,洞察养殖品种生理状况。RAS系统内的养殖密度很高,稍有不慎,便会造成大批鱼类缺氧而死。
“当时,没有多少投资者敢给工厂化养殖项目提供大额贷款。”Bill Martin说,“我和合伙人决定,只要任何有兴趣与我们合作的人,我们都愿意与他谈条件。我们不想成为一支独苗。”
“20多年前,罗非鱼才刚刚被美国市场接受,我们认为这条鱼以后一定会‘火’,几年后罗非鱼进口量越来越大,中国的产品价格低廉,成为我们产业强劲的对手。”即便是现在,罗非鱼也是美国消费排名第四的水产品,列在虾类、三文鱼和罐装金枪鱼之后。美国国家渔业局(NFI)的数据显示,平均每年每位美国人消费1.18磅(1斤)罗非鱼。
2017年,美国进口罗非鱼18.8万吨,其中75%来自中国,其余的部分来自中美洲国家的养殖场。
Blue Ridge Aquaculture公司办公室墙上的刻画
“对于美国人来说,罗非鱼是‘不喜欢’吃鱼的那群消费者的最佳选择,因为我们养殖的罗非鱼没有鱼腥味。虽然罗非鱼所含的长链不饱和脂肪酸(Omega-3s)远远不及三文鱼,但总有一帮美国的‘铁粉’热衷与罗非鱼菜肴。"
"我们的产品产自室内循环系统,有‘美国自产 ’的背书,没有使用任何抗生素和违禁药品,本地的消费者更信赖我们的产品,我们有足够的信心与中国进口罗非鱼一较高下!”
中国进口罗非鱼片(摄影:Jason Huffman)
美国养殖户生存艰难
Blue Ridge Aquaculture出产两种罗非鱼产品,冰鲜鱼和活鱼,价格在$1.75-2.00/lbs之间。“我们产量稳定,好几家亚洲连锁超市的采购员长期向我们购买活鱼。”Martin说,"市场的需求一直都在,价格才是关键。十多年间,美国的罗非鱼养殖业渐渐走向了没落,许多公司没能坚持到最后。“
全美国室内鱼类养殖公司仅存82家,其中的41家曾以罗非鱼养殖为主业,但至少12家已转行改养别的品种,或干脆选择放弃水产养殖。
美国罗非鱼行业协会Southern States Cooperative的瓦解便是产业走下坡路最好的证明。Southern States曾有15家会员公司,分布于佐治亚州、北卡罗莱纳州和特拉华州,总产量300万磅。但近些年,各公司的产量不太稳定,加上价格低迷,这些会员公司先后退出了行业协会,如今仅剩下Blue Ridge Aquaculture一家。
Blue Ridge Aquaculture养殖槽
某罗非鱼养殖户向UCN诉苦,“工厂化养殖就是一个大陷阱,当项目一启动 ,你就已经失败了。我相信,还有更多的公司正在走向破产的路上!如果能让我再做一次选择,这辈子再也不会碰罗非鱼了。”
看着同行们在养殖业的道路上渐行渐远,Blue Ridge Aquaculture创始人Martin深有感触。“我们的养殖户不是缺乏经验,就是规划不周。许多小型养殖公司以为做大做强才能赚钱,准备不充裕,就考虑扩大生产,时间长了反而成为了累赘,渐渐地,他们就损失了所有的资金。”
“尽管有些RAS设备非常先进,但我们的养殖户往往没意识到,这是设备供应商根本没搞过养殖!既然他们认为项目这么赚钱,他们自己为什么不去做养殖呢?”
“就拿我们公司来说,要建一个同样规模的养殖场需投资2,500万美元,头几年肯定无法盈利回本,很多人就失去了耐心。只要你的资金不到位,哪怕是一些细微的问题(如疾病、饲料或水质),都能让你发狂至崩溃。”
坚持独立自主,不受制于人
“很多人想效仿我们,但我不建议他们走我们的路。我认为要实现产出的稳定 ,必须做好‘垂直整合’,种苗厂和饲料厂必须得跟上,这一点是大部分养殖户不可能做到的。”Martin说。
Blue Ridge Aquaculture鱼苗厂
“我们的养殖户们往往不能同苗厂和饲料厂的销售员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吹毛求疵、讨价还价不可避免。我们也曾经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所以我下定决心要整合产业链。”
“很多年以前,我们买的鱼苗因感染了链球菌,我认为是运输过程中被感染了,那一年我们的产出几乎为零。有些成品活鱼死于运输的过程,客户要求每磅降低20美分出售,我们认为我们不应该为此结果买单,鱼贩不懂暂养技术才是直接原因!所以2005年我们购买了两辆活鱼运输车,每车转载1.5-1.6万磅(7-8吨),所有的活鱼都自行配送,之后就很少出现大问题,我们的活鱼也能卖个好价钱。”
Blue Ridge Aquaculture活鱼运输车
此外,Martin对美国的饲料厂也颇有微词。“有的饲料厂在鱼饲料中掺入10%沙子!饲料厂会抵赖,因为露天土池养殖根本无法探测到这些细节。我们的室内养殖在每一造过后都要做清理工作,我们便很容易就发现其中的猫腻。”
”于是我决定投资建一座小型饲料厂,投资500万美金。这座饲料厂每天产能73吨,工作人员两班倒。”Martin说,“如此一来,我们能节省$80/t 的饲料成本,我们的养殖场每日消耗10吨饲料,其余的以各种渠道卖给其他养殖户。”
Blue Ridge Aquaculture饲料厂
“就连种鱼,我们都自己繁殖。从鱼卵到种鱼,期间耗时九个月,我们的种鱼养殖在干净的温室内,死亡率仅3%。”Martin说,“22年来,我们从未向外界购买过一条罗非鱼!”
Blue Ridge Aquaculture罗非鱼种鱼温棚
Blue Ridge Aquaculture创始人兼CEO Bill Martin
“未来5年,我们要考虑建一座加工厂,这样整条产业链就齐全了。”Martin说。如今,Bill Martin已年过七旬,对于未来,Bill Martin似乎还有着更深的期待。“我的生命所剩不多了,退休之前,希望我能多培养几位年轻的技术员,将20多年的养殖经验传授给他们。”他表示,“退休之后,我将作为旁观者看着公司继续成长,也会时不时地指点指点他们。”
原文译自Undercurrent News
US RAS tilapia farm integrates to survive, but it’s lonely
原文作者:Jason Huffman
编辑&翻译:胡路怡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养殖综合
KY.COM
热点推荐
X